大方向如下:
收集 => 回顧、決定優先次序並規劃、更新狀態 => 執行
個人資訊流第二版簡單回顧
使用緩衝空間(Channel)和任務管理(Type, Future log, Calendar View Log)
Channel
Event/Idea Channel
Think/Feel Channel
Type
我想要
生活, 女友, 原生家庭, 朋友, 職涯
Future log
以”月”為粒度單位
Calendar View Log
以”天”為粒度單位,使用行事曆方式呈現
緩衝空間的心得與問題
第二版針對事件發生到任務管理或記錄管理的中間有幾個緩衝空間協助快速紀錄
進入任務管理前的是Event/Idea Channel
進入記錄管理前的是Think/Feel Channel
結論是無論是Mail得到一段訊息、大腦浮現一段訊息/想法、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最後常用的只有Event Channel。有時心中冒出的OS語音或生活觀察使用了推特(現在叫做X)紀錄。
這些緩衝空間幫了很多忙,因為大腦中的東西有地方可以去,解決了一部分焦慮的議題,算是有完成當初設定的目標:快速紀錄且讓大腦知道訊息已經在系統當中的某一個必經路徑,但也形成了一些問題
問題1: Event Channel畢竟是個緩衝空間,其中有些資訊不知道要放在哪裡比較適合(要去哪裡),就會卡住
問題2: Event Channel東西越堆越多, 讓人更沒有動力想去做, 導致後期近乎荒廢掉。常出現一兩個禮拜都沒有去檢視系統的狀況
問題3: 沒有固定回顧的時間,是否能順利結束看運氣
任務管理的心得與問題
Type進行了初步的任務分類,可以在此決定這個任務的粒度是目標、階段任務或是行動清單
Future log以月的粒度,有個好處是利用時間次序決定了任務的優先次序
欄位使用狀況:
日期: 截止日期(Due date)和執行(發生)日期(Execution Date)常用,開始日期(Start Date)幾乎沒有用到
狀態: 常用的只有用到已完成, 未完成結論
問題1: 看到的都是當下的狀態,比較不是統整的log或回顧,遺失了時間脈絡資訊
問題2: Type變多且雜時,沒有一個系統性方法決定優先次序,以及處理優先次序的異動情境
問題3: 沒有固定回顧的時間,是否能順利結束看運氣
個人資訊流第二版結論
針對”收集”面向,已經是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態。
針對”回顧、決定優先次序並規劃、更新狀態”的面向,當事情一多且雜,無法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一個系統性方法決定優先次序,造成停滯無法推進的狀態。
我們收集工作碎片,卻不處理工作碎片。什麼是不處理工作碎片呢?就是我們收集了要做什麼事情,卻不規劃怎麼做
電腦玩物站長Esor -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
最後發現關鍵是讓事情能夠推進,進一步地描述如下:
- 關鍵是讓”某一些事情”能夠推進
- 關鍵是讓”某一些事情”能夠推進並因應變化
推進的意涵是”改變狀態”
如何調整
T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