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訊流v2使用心得和v2.1概念

大方向如下:
收集 => 回顧、決定優先次序並規劃、更新狀態 => 執行

個人資訊流v2簡單回顧

使用緩衝空間(Channel)和任務管理(Type, Future log, Calendar View Log)

Channel
Event/Idea Channel
Think/Feel Channel

Type
我想要
生活, 女友, 原生家庭, 朋友, 職涯

Future log view
以”月”為粒度單位

Calendar View
以”天”為粒度單位,使用行事曆方式呈現

緩衝空間的心得與問題

v2針對事件發生到任務管理或記錄管理的中間有幾個緩衝空間協助快速紀錄
進入任務管理前的是Event/Idea Channel
進入記錄管理前的是Think/Feel Channel

結論是無論是Mail得到一段訊息、大腦浮現一段訊息/想法、看到一篇不錯的文章,最後常用的只有Event Channel。有時心中冒出的OS語音或生活觀察使用了推特(現在叫做X)紀錄。

這些緩衝空間幫了很多忙,因為大腦中的東西有地方可以去,解決了一部分焦慮的議題,算是有完成當初設定的目標:快速紀錄且讓大腦知道訊息已經在系統當中的某一個必經路徑,但也形成了一些問題

問題1: Event Channel畢竟是個緩衝空間,其中有些資訊不知道要放在哪裡比較適合(要去哪裡),就會卡住
問題2: Event Channel東西越堆越多, 讓人更沒有動力想去做, 導致後期近乎荒廢掉。常出現一兩個禮拜都沒有去檢視系統的狀況
問題3: 沒有固定回顧的時間,是否能順利結束看運氣

任務管理的心得與問題

Type進行了初步的任務分類,可以在此決定這個任務的粒度是目標、階段任務或是行動清單
Future log以月的粒度,有個好處是利用時間次序決定了任務的優先次序

欄位使用狀況:
日期: 截止日期(Due date)和執行(發生)日期(Execution Date)常用,開始日期(Start Date)幾乎沒有用到
狀態: 常用的只有用到已完成, 未完成結論

問題1: 看到的都是當下的狀態,比較不是統整的log或回顧,遺失了時間脈絡資訊
問題2: Type變多且雜時,沒有一個系統性方法決定優先次序,以及處理優先次序的異動情境
問題3: 沒有固定回顧的時間,是否能順利結束看運氣

個人資訊流v2結論

針對”收集”面向,已經是自己可以接受的狀態。

針對”回顧、決定優先次序並規劃、更新狀態”的面向,當事情一多且雜,無法有效地發揮作用,沒有一個系統性方法決定優先次序,造成停滯無法推進的狀態。

我們收集工作碎片,卻不處理工作碎片。什麼是不處理工作碎片呢?就是我們收集了要做什麼事情,卻不規劃怎麼做
電腦玩物站長Esor - 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

最後發現關鍵是讓事情能夠推進,進一步地描述如下:

  • 關鍵是讓”某一些事情”能夠推進
  • 關鍵是讓”某一些事情”能夠推進並因應變化

推進的意涵是”改變狀態”

如何調整

近期發現”使用文字寫或記錄下來”對於穩定自己的心情很有幫助,想了一下應該是因為寫下來有助於思緒不會頻繁地在腦海中打轉,讓大腦不會內耗而取得些許休息時間

基於這個特性和個人資訊流v2所遇到的問題,決定使用三個東西幫助自己: Object board, Journal和Weekly log

  • Object board: 記錄粒度較大的”目標”或”階段任務”且能夠簡單地檢視並調整決定優先次序
  • Journal: 一天剛開始的Summary, 目的是在腦海內梳理當天的節奏,參考來源是個人資訊流系統
  • Weekly log: 目的是紀錄階段性成果、遇到的困難、重新整理節奏、整理Event log到該去的位置,參考來源是個人資訊流系統和Journal

Object board

試著在同一個位置決定優先次序,以及處理優先次序的異動情境,但是還是沒有一個系統性方法,可能要等到v2.2

“目標”粒度的項目,使用時間管理的30道難題的模板幫助自己釐清想法和記錄下一階段成果

Journal

約定一個合理的、不會造成太多困擾的固定回顧的時間

類似資訊系統的Log,保留時間脈絡資訊而非只有當下狀態

Weekly log

約定一個合理的、不會造成太多困擾的固定回顧的時間

有機會處理Event Channel東西越堆越多的狀況

個人資訊流系統v2.1概觀

嘗試了一段時間後的紀錄

剛開始覺得確實有能夠讓事情能夠推進的動力

後來有一段時間遇到沒動力、甚麼都不想做的狀態時,發現Journal和Weekly log的副作用,心態上想逃避時就不會寫Journal,當天就會呈現反正沒寫Journal的心態

實際發生於4/17 - 4/20,沒有執行Journal,想做甚麼就做甚麼,優點是自由,缺點是加劇甚麼都不想做的狀態,因為我沒有列在Journal上,甚至沒有做出Journal,所以我甚麼都不用做,出現罪惡感強化狀態

延伸議題

  1. External Source是否需要獨立成一個channel?
    獨立為一個channel,好處是不會和Event channel互相干擾,缺點是累積太多會不想整理
    使用Event channel,好處是基本上會強迫整理,缺點是干擾Event channel

  2. External Source的最終目的是甚麼?
    獲取不同的觀點並減少僅活在自己世界的影響,避免重造輪子

  3. External Source的個人需求?
    方便檢索,能夠迅速地找到想要的External Source

google搜尋引擎/ChatGPT/M365 Copilot是否符合需求,為什麼還需要自己再整理一遍

  • Evernote時期
  • HackMD+Wayback machine時期